《科创板日报》12月27日讯(记者郑炳巽、实习记者张真)医药行业再一次迎来了回暖的信号。
近日,阿斯利康宣布,已就收购“亘喜生物”一事与对方签署最终协议。前者将在交易收割时,以普通股每股2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
亘喜生物成立于2017年5月,成立不到4年便登陆纳斯达克,是继南京传奇、药明巨诺、永泰生物之后第四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CAR-T细胞疗法公司。
此次交易后,亘喜生物也成为自中国Biotech有史以来,第一个被MNC完整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
▌明年MNC收购或更频繁
据悉,此次交易的现金首付款约为10亿美元,比亘喜生物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62%,比公告发布前6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3.94美元溢价154%。同时,如果潜在付款能够达成的话,这笔交易总价将合计达12亿美元,比60天的VWAP溢价192%。
受此利好消息刺激,26日亘喜生物美股盘前暴涨超70%。截至发稿,亘喜生物报价9.92美元/股,总市值为9.58亿美元,距离此次交易总价12亿美元的金额尚有空间。
事实上,尽管近期医药行业内融资困难、估值倒挂等现象屡见不鲜,阿斯利康却对国产创新药爆发出惊人的扫货力度。
例如,11月9日,阿斯利康和诚益生物就GLP-1药物ECC5004达成20亿美元独家合作,不久后,其又与祐森健恒就靶向KRAS G12D突变的小分子候选药物UA022项目达成总价值超4亿美元的全球独家授权协议。
收购Biotech方面,阿斯利康在今年年初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CinCor,意图通过后者候选药物baxdrostat(CIN-107)来加强心肾疾病领域在研新药产品管线。而阿斯利康此次收购亘喜生物,是其今年内第二笔收购。
不止阿斯利康,今年的MNC巨头们在资本寒冬下,也都纷纷加入Biotech抄底大军。
数据显示,截至12月26日,2023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医疗保健领域正在进行及已经完成的并购事件为396起。
比如,辉瑞以“天价”430亿美元收购Seagen、BMS以140亿美元收购Karuna,成为今年金额最高的两笔单对单收购。相比之下,2022年全球范围内医疗保健领域已经完成的并购事件为368起。
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趋势上来看,美联储预期降息带来的资金宽松,明年MNC的收购会更频繁。”这是因为在资本“寒冬”下,体量不大的Biotech公司估值将更便宜。
凭借此次收购事件,两家公司或许打响了国内Biotech并购潮的第一枪。
▌为何是CAR-T?
阿斯利康强调,此次收购将为其细胞疗法管线增添GC012F CAR-T细胞疗法,深化在细胞疗法领域的布局。
诚然,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全球最热门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之一,其基于细胞的个体化技术,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特殊的受体——嵌合抗原受体(CAR)引入到T细胞中。这些经过改造的T细胞被重新输回患者体内,能够识别并攻击携带特定抗原的癌细胞。
然而,作为一家专注CAR-T疗法的创新药企,亘喜生物自有其“隐忧”。
今年11月,美国FDA曾发布公告,宣布调查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情况,其中一些严重患者已经住院甚至是死亡。
当时,受CAR-T疗法“严重风险”调查风波的影响,美股CAR-T细胞治疗板块纷纷下跌。国内资本市场也因此一度遭受重挫,包括科济药业(02171.HK)、药明巨诺(02126.HK)、复星医药(02196.HK)等一众概念股企业股价均出现异动。
巧合的是,此次收购事件的台风眼——GC012F,正是一款靶向BCMA/CD19的CAR-T疗法,其适应症覆盖多发性骨髓瘤(MM)、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等。
不过,针对FDA对CAR-T疗法安全性的调查,有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抗肿瘤药有副作用是常态,但产生二次癌症的发生率并不高,尤其是通用型CAR-T(UCAR-T)产品,发生率更低。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亘喜生物在布局通用型CAR-T产品方面走在前列,而这或许也是阿斯利康作出此项收购的原因之一。
据公开资料,亘喜生物另一款知名管线产品GC007g是靶向CD19的供者来源异基因CAR-T细胞疗法,其使用HLA匹配的健康供者的T细胞进行制备,目前在中国已进入到I/II期临床试验的2期研究阶段。
此外,亘喜生物的通用型CAR-T产品还有GC502和GC027。前者靶向CD19和CD7,主要用于治疗B-ALL;后者靶向CD7,主要用于治疗T-ALL。两款产品目前均处于早期临床阶段。
▌“卖身”or“双赢”?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阿斯利康还将获得亘喜生物所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截至2023年9月30日,亘喜生物该笔资产总额为2.34亿美元。
不过,阿斯利康更为看重的,显然还有亘喜生物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内建立起来的三大技术平台:FasTCAR次日生产技术平台、TruCAR和SMART CART,以及基于技术平台开发的CAR-T产品GC012F等。
即便切换视角,从亘喜生物的角度来看,也并不能够把这场收购定性为“卖身”,实际上,这更近乎于一场“双赢”。
CAR-T疗法的研发素来以成本高昂著称,据亘喜生物早先披露,2021年、2022年公司的研发支出分别为3.269亿元和4.854亿元。尽管今年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已从去年同期的1.33亿元缩减至9010万元,可目前公司的现金流显然不足以支撑至完成国内外各项昂贵的临床试验。
根据Icon数据,2023年近一半的Biotech选择与Big Pharma合作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恰逢医药行业资本低谷周期,通过被并购来换取研发实力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商业决策。事实上,昨日收购消息一出,《科创板日报》记者便注意到有许多投资人在朋友圈表示希望自家投资项目在未来也能被大公司看上。
过去,在CAR-T疗法出海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传奇生物。2017年,传奇生物公开国内首个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的早期临床数据。同年12月,强生以3.5亿美元的首付款买下了这款CAR-T疗法,刷新了当时国内创新药企license-out的首付款最高记录。此后,传奇生物的出海模式便受到一众创新药企追捧效仿。
就此次并购事件,亘喜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卫表示:“我们非常期待能与阿斯利康并肩携手,加速实现为更多亟需患者提供变革性细胞疗法的共同愿景。通过整合各自专业能力与资源优势,我们希望能解锁充分实现亘喜生物FasTCAR次日生产平台价值的新路径。”
或许,溢价被收购也不失为CAR-T疗法的另一种出海方式,更是Biotech最好的能力证明。